“大器晚成”最早出自《老子》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列传》∶“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马援(前14——后49),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十二岁时,父亲去世,靠长兄马况抚养。马援少年有志,曾跟人学《诗》,但因其用心不专,使得学无长进。当时,同村有个名叫朱勃的人,与马援年纪相仿,能诵《诗》、《书》等,马援见此,自愧不如,于是,他向长兄马况提出要到边疆去种田放牧。马况很开明,同意他的意向,安慰弟弟说∶“你与朱勃不同,你属于那种有远大理想的人,只要发奋努力,定能成大气候的。”马援听后,信念更加坚定,但还没等马援起身,马况就已去世,马援留在家中,为哥哥守孝。一年中,他没有离开过马况的墓地,对守寡的嫂嫂非常敬重,不整肃衣冠,从来不踏进家门。

工夫不负有心人,后来马援当了郡中的督邮。一次,他奉命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身负重罪,但马援很可怜他,就私自将他放掉,自己则逃往北地郡(治今甘肃庆阳西北)。后天下大赦,马援就在当地畜养起牛羊来。时日一久,不断有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依附他,于是他手下就有了几百户人家,供他指挥役使,他带着这些人游牧于陇汉之间(今甘肃、宁夏、陕西一带)。马援过的虽是转徙不定的游牧生活,但胸中之志并未消减。他常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马援种田放牧,能够因地制宜,多有良法,因而收获颇丰。马援面对着这成群成群的马牛羊和数万斛谷物慨然长叹。于是,便把所有的财产都分给兄弟朋友,自己只穿着羊裘皮裤,过着清简的生活。

后来,马援受到王莽的堂弟卫将军王林的举荐,被王莽任命为新城(今陕西安康)大尹,绥德将军,太中大夫,陇西郡郡守。“腾声三辅,遨游二帝。”五十五岁时,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后病死军中。

晋代陈寿《三国志·魏书·崔琰传》∶“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三国时,袁绍身边有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死人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有个堂弟名叫崔林,沉默寡言,看起来有点笨,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的。”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冀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大器∶大器物,比喻大才;晚成∶原指大的器物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加工才能做成。大器晚成∶比喻有大才能的人成就事业较晚。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