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代序:阅尽沧桑,读史明智
第一章中国历史的黎明
第一节商代文化速写
第二节历史与传说之间
第三节周的兴起
第四节周朝的外族
第二章周代的封建社会
第一节封建帝国的组织
第二节奴隶的政治经济地位
第三节庶民的形成与抗争
第四节都邑与商业
第五节婚姻中的女性等级
第六节士的性质及其演变
第七节宗教与祭祀
第八节卿大夫势力的扩大
第九节封建组织的崩溃
第三章霸国与霸业
第一节楚国的兴起

第二节齐国的发展(附宋)
第三节晋楚霸业的交替
第四节吴越世仇之争
第五节郑子产之兴国
第四章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第一节周礼在鲁的传承
第二节孔子品德的养成
第三节乱世之下的孔子
第四节孔子的政治实践
第五节孔子的教育事业及其晚年
第五章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第一节卿大夫的弑君僭越
第二节李悝和吴起的变法
第三节秦国的图强之路
第四节经济和战争的演变
第五节国际局面的变迁
第六章战国时代的思潮
第一节新知识阶级的兴起
第二节墨子与墨家思想
第三节 孟子、许行及《周官》
第四节杨朱、名家和道家学说
第五节阴阳家和法家的形成
第七章秦始皇与秦帝国
第一节吕不韦与嬴政
第二节六国统一于秦
第三节新帝国的经管
第四节帝国的发展与民生
第八章秦广汉兴之际
第一节陈胜、吴广之起灭
第二节项羽与巨鹿之战
第三节刘邦之起与关中之陷
第四节项羽入关中的经过
第五节楚汉之战及其结局
第九章大汉帝国的发展
第一节从分封到郡县的回归
第二节中国与外族的交往
第三节汉武帝抗击外族的事业
第四节汉武帝的新经济政策
第十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第一节道学的兴盛及影响

... ...

代序:阅尽沧桑,读史明智
钱穆
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又中国史所包地域最广大,所含民族分子最复杂,因此益形成其繁富。若一民族文化之评价,与其历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则我华夏文化,于并世固当首屈一指。然中国最近,乃为其国民最缺乏国史智识之国家。何言之?“历史智识”与“历史材料”不同。我民族国家已往全部之活动,是为历史。其经记载流传以迄今者,只可谓是历史的材料,而非吾辈今日所需历史的智识。材料累积而愈多,智识则与时以俱新。历史智识,随时变迁,应与当身现代种种问题,有亲切之联络。历史智识,贵能鉴古而知今。至于历史材料,则为前人所记录,前人不知后事,故其所记,未必一一有当于后人之所欲知。然后人欲求历史智识,必从前人所传史料中觅取。若蔑弃前人史料而空谈史识,则所谓“史”者非史,而所谓“识”者无识,生乎今而臆古,无当于“鉴于古而知今”之任也。
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不识病象,何施刀药?仅为一种凭空抽象之理想,蛮干强为,求其实现,鲁莽灭裂,于现状有破坏无改进。凡对于已往历史抱一种革命的蔑视者,此皆一切真正进步之劲敌也。惟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惟对现在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故所贵于历史智识者,又不仅于鉴古而知今,乃将未来精神尽其一部分孕育与向导之责也。且人类常情,必先“认识”乃生“感情”。人最亲者父母,其次兄弟、夫妇乃至朋友。凡其所爱,必其所知。人惟为其所爱而奋战牺牲。人亦惟爱其所崇重,人亦惟崇重其所认识与了知。惟知之深,故爱之切。若一民族对其已往历史无所了知,此必为
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真奋战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并世之力量。今国人方蔑弃其本国已往之历史,以为无足重视;既已对其民族已往文化,懵无所知,而犹空呼爱国。
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实了解。我人今日所需之历史智识,其要在此。前一时代所积存之历史资料,既无当于后一时期所需要之历史知识,故历史遂不断随时代之迁移而变动改写。今日所需要之国史新本,将为自尚书以来下至通志一类之一种新通史。此新通史应简单而扼要,而又必具备两条件:一者必能将我国家民族已往文化演进之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者所必要之知识;二者应能于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中国种种复杂难解之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者所必备之参考。前者在积极地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之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消极地指出国家民族最近病痛之症侯,为改进当前之方案所本。此种新通史,其最主要之任务,尤在将国史真态,传播于国人之前,使晓然了解于我先民对于国家民族所已尽之责任,而油然生其慨想,奋发爱惜保护之挚意也。此种通史,必将从积存的历史材料中出头,将于极艰苦之准备下,呈露其极平易之面相。将以专家毕生之精力所萃,而为国人月日浏览之所能通贯。则编造国史新本之工作,其为难于胜任而愉快,亦可由此想见矣。故曰:治国史之第一任务,在能于国家民族之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
凡治史有两端:一曰求其“异”,二曰求其“同”。何谓求其异?凡某一时代之状态,有与其先、后时代突然不同者,此即所由划分一时代之“特性”。从两“状态”之相异,即两个“特性”之衔接,而划分为两时代。从两时代之划分,而看出历史之“变”。从“变”之倾向,而看出其整个文化之动态。从其动态之畅遂与夭淤,而衡论其文化之为进退。此一法
也。何谓求其同?从各不同之时代状态中,求出其各“基相”。此各基相相衔接、相连贯而成一整面,此为全史之动态。以各段之“变”,形成一全程之“动”。即以一整体之“动”,而显出各部分之“变”。于诸异中见一同,即于一同中出诸异。全史之不断变动,其中宛然有一进程。自其推动向前而言,是谓其民族之“精神”,为其民族生命之源泉。自其到达前程而言,是谓其民族之“文化”,为其民族文化发展所积累之成绩。此谓求其同。此又一法也。
故治国史不必先存一揄扬夸大之私,亦不必先抱一门户立场之见。仍当于客观中求实证,通览全史而觅取其动态。“变”之所在,即历史精神之所在,亦即民族文化评价之所系。而所谓“变”者,即某种事态在前一时期所未有,而在后一时期中突然出现。此有明白事证,与人共见,而我不能一丝一毫容私于其间。
今于国史,若细心籀其动态,则有一至可注意之事象,即我民族文化常于“和平”中得进展是也。一民族一国家历史之演进,有其生力焉,亦有其病态焉。生力者,即其民族与国家历史所推进之根本动力也。病态者,即其历史演进途中所时时不免遭遇之顿挫与波折也。人类历史之演进,常如曲线形之波浪,而不能成一直线以前向。若以两民族两国家之历史相比并观,则常见此时或彼升而我降,他时彼降而我升。只横切一点论之,万难得其真相。今日治国史者,适见我之骤落,并值彼之突进,意迷神惑,以为我有必落,彼有必进,并以一时之进落为彼、我全部历史之评价,故虽一切毁我就人而不惜,惟求尽废故常,以希近似于他人... ...
(如何免费下载:请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361图书馆”,在对话框内发送“验证码”三个字,系统自动回复数字验证码,将验证码输入网站中,即可免费下载所需内容。)

>>>下载前特别提醒<<<<

1、手机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UC浏览器360浏览器夸克浏览器谷歌浏览器

2、电脑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360浏览器,搜狗浏览器,opera浏览器

3、支付后不跳转或者支付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4、不能正常解压或解压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5、城通网盘下载教程?[解决方案]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