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挂书”语出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密以蒲鞘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倾心结纳。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遣人入关迎密。”

李密(582——618),隋末瓦岗军首领,字宣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隋炀帝第一次出兵攻打高丽,结果惨败。时隔一年,他又亲自率领大军讨伐辽东,对高丽发动第二次进攻。他派大臣杨玄感在后方黎阳督运粮草。

牛角挂书

杨玄感的父亲杨素,原是隋炀帝的亲信,帮助炀帝夺取皇权,后来受到炀帝猜忌,郁郁不乐而死。杨玄感为了这个早就对隋炀帝不满,这一回他看到局势混乱,就想利用这个时机推翻隋炀帝。

杨玄感借用督运粮草的名义,征了年青力壮的民佚、船工八千多人,要他们运粮到辽东前线。那些年轻人恨透了劳役,听说叫他们远离家乡去干苦差使,更加气愤。

有一天,杨玄感把民夫集合在一起,说∶"当今皇上不顾百姓的死活,让成千上万的父老兄弟死在辽东,这种情况不能再忍受下去。我也是被逼来干这件事的。现在我决心跟大伙一起,推翻暴君。你们看怎么样?”大伙儿一听有人带头反对朝廷,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

杨玄感把八千民夫编成队伍,发给武器,准备进攻隋军。他发现他身边缺少一个谋士帮他出谋划策,不禁想起了正在长安的好朋友李密。

李密的父辈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于是,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心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着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正好宰相杨素坐着马车从后面赶上来,看到前面有个少年在牛背上读书,在车上招呼说∶“这位书生,怎么这么用功啊?”李密回过头来一看,认得是宰相,慌忙跳下牛背,向杨素作了一个揖,报了自己的名字。杨素问∶“你在看什么?”李密回答说∶“我在读项羽的传记。”杨素跟李密亲切地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人很有抱负。回家以后,杨素跟他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孩子将来的学识才能,比你们几个兄弟强得多。将来你们有什么紧要的事,可以找他商量。”杨玄感看到父亲如此赞许李密,对李密产生了好感。从此以后,就跟李密交上了朋友。

有一次,杨玄感派人到长安把李密接到黎阳,向他请教∶"要推翻隋炀帝政权,这个仗该怎么个打法?”李密说∶“要打败官军,办法有三种∶第一,皇上现在在辽东,我们带兵北上,截断昏君退路。他前有高丽,后无退路,不出十天,军粮接济不上,我们不用打也能取胜,这是上策。第二是向西夺取长安,抄他们的老巢。官军如果想退军,我们就拿关中地区做根据地,凭险坚守,这是中策。第三是就近攻东都洛阳。不过这可是一条下策。因为朝廷在东都还留着一部分守兵,不一定能很快攻得下来。”

杨玄感因急于求成,听完这三条计策,觉得前两条都太费时间,说∶“我看你说的下策,倒是个好计策。现在朝廷官员家属,都在东都。我们攻下东都,把家属都俘虏起来。官军军心动摇,保管能取胜。”

杨玄感立刻从黎阳出兵攻打东都,一路上,有许多农民踊跃参加起义军,队伍扩大到十万人,接连打了几个胜仗。隋炀帝正在带领大军猛攻辽阳,得到告急文书,连夜退兵,派大将宇文述等带领大军分路攻杨玄感。杨玄感抵挡不住,想往西退到长安去。宇文述带兵跟踪追击,最后,把杨玄感的人马围住。杨玄感无路可走,被杀。李密虽然从混乱中逃了出来,但最终还是被捉。

隋兵把李密押送到隋炀帝的行营去。半路上,李密跟十几个犯人一商量,把他们随身带的钱财都送给押送的隋兵,供他们饮酒作乐,李密他们就趁隋兵醉酒的时候逃跑了。

李密脱离危险以后,为了反隋,他想找个起义军的首领作靠山,但是有的起义军首领看他是个文弱书生,不大重视他。李密只好改姓换名,东躲西藏,几次差点儿被官府抓去。大业十二年(616),他听说东郡(今河南滑县东)瓦岗寨有一支兵力强大的起义军,头领名叫翟让,翟让为人真诚厚道,又喜欢结交侠士,于是就决定投奔瓦岗起义军,次年被翟让推为全军之主,称魏公。后因大量起用隋朝的降官降将,并杀害翟让,致使内部发生混乱。永平二年(618),入关降唐,不久以反唐被杀。

“牛角挂书”形容勤奋好学。南宋诗人陆游《对酒》诗∶“牛角挂书何足问,虎头食肉亦非豪。”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