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案齐眉”语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赁春,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梁鸿(约25—约104),东汉文学家,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今陕西咸阳西北5公里北上昭村到庞村一带)。好读书,博学多才,家里虽穷,但崇尚气节。他曾进当时官办的最高学府——太学学习。学业结束后,他就在皇家林苑——上林苑放猪。虽学无致用,但也心安理得。

有一次,梁鸿因不小心,误将火种遗落而引起火灾,烧了别人的房屋,他就一家家去查看灾情,并愿意用自己的猪来赔偿,谁知有一家人为人刻薄,认为赔得少了,梁鸿说∶“我家贫穷,实在是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赔了,要不,我愿意为您做几年工来补偿。”这家人便同意了。因为梁鸿殷勤,周围邻居看在眼里,便一起谴责那家人这样对待梁鸿。这家人见梁鸿也不是一般人,心生敬意,要将猪归还给他,梁鸿坚辞不受,迳回老家平陵去了。

由于梁鸿的博学与气节,使得当地不少达官贵人、名门望族都想把女儿嫁给他,但梁鸿一一婉言谢绝。与他同县有一位孟女,长得又黑又胖又丑,力气很大,据说能把石臼举起来。每次为她择婆家,就是不嫁,已三十岁了。父母问她为何不嫁。她说∶“我要嫁象梁伯鸾一样贤德的人。”梁鸿听说后,就下聘礼娶她。

孟女嫁到梁鸿家里,由于是新娘,穿戴不免漂亮些,梁鸿一连七天不理她。孟女就来到梁鸿面前跪下,说∶“妾早闻夫君贤名,立誓非您莫嫁;夫君也拒绝了许多家的提亲,最后选定了妾为妻。可不知为什么,婚后,夫君默默无语,不知妾犯了什么过失?”梁鸿说∶“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位能穿麻葛衣,并能与我一起隐居到深山老林中的人。而现在你却穿着名贵的丝织品缝制的衣服,涂脂抹粉、梳妆打扮,这哪里是我理想中的妻子啊?”孟女听了,对梁鸿说∶“我这些日子的穿着打扮,只是想验证一下,夫君你是否真是我理想中的贤士,妾早就备有劳作的服装与用品。”说完,便将头发卷成髻,穿上粗布衣,架起织机,动手织布。梁鸿见状大喜,连忙奔过去对妻子说∶“这才是我梁鸿的妻子!”随即,他为妻子取名为孟光,字德曜,意思是她的仁德如同光芒般闪耀。

后来他们一道去了霸陵(今西安市东北)山中,过起了隐居生活。在霸陵山深处,他们以耕织为业,或吟咏诗书,或弹琴自娱。

汉章帝时,梁鸿经过京城洛阳,见宫室华丽,作了一首《五噫歌》∶“陟彼北邙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邙山,俯览脚下的帝京城,宫室是多么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劳苦,却远远地没有尽头。”不料,这首诗被章帝知道了,章帝勃然大怒,便下令搜捕梁鸿。梁鸿闻讯后改名换姓,携妻儿逃到了齐鲁一带居住。

章帝派出的人追到了齐鲁,梁鸿见这里也待不下去了,只得携妻带子南逃至吴地(今苏州一带),住在大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梁鸿白天为人春米,晚上每当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时,孟光已经为他做好了香甜可口的饭菜。她非常敬重丈夫,不敢抬头直视,就半曲着身子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丈夫吃。有一次,皋伯通见此情形,惊叹道“能使妻子这样敬重自己的人必非常人!”于是,他立即把梁鸿全家迁入他的家宅中居住,并供给他们衣食。梁鸿因此有了机会著书立说。闭门著书十余篇。可惜的是梁鸿的文集到隋朝时已经亡佚了。梁鸿最终死于吴地,皋伯通感于梁鸿的高风亮节,将他葬在了战国义士要离的墓旁,大伙都说要离忠烈,梁鸿清高,葬在一起让后世之人来瞻仰吧。其妻孟光后来携子回到了老家平陵,从此潜心教子,无疾而终。

梁鸿夫妇这样不慕名利,淡泊性情,可称高义。梁鸿读书著书自娱,娶妻不图貌美,而求贤德,读书不为作官,而求修身。因此,这对夫妻,史称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也就成了后世夫妇的的光辉典范。

案,古时有脚的托盘。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南宋词人周紫芝《竹坡词话》∶“内子朱,贤而善事其夫,每举案齐眉,则相敬如宾。”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这一个似卓氏般当垆涤器,这一个似孟光般举案齐眉。”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次日,蘧公孙上厅谢亲,设席饮酒。席终,归到新房里,重新摆酒,

夫妻举案齐眉。此时鲁小姐卸了浓装,换几件雅淡衣服,蘧公孙举眼细看,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亦作“齐眉举案”。于伯渊《仙吕·点绛唇》曲∶“言行功容,四德三从,孟光合配梁鸿。怎教她齐眉举案劳尊重,俏书生别有家风。”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亦作“举案”。北宋文学家、书画家黄庭坚《次韵寄晁以道》∶“颇思携法喜,举案瞌南亩。”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乘舟过贾收水阁三首》之一“泪垢添丁面,贫低举案娥。”

亦作“齐眉”。北宋文学家、书画家黄庭坚《乐寿县君吕氏挽词》诗∶“剪髻宾筵盛,齐眉妇礼闲。”明代文学家于谦《悼内》诗“东风庭院落飞花,偕老齐眉愿竟违。”

亦作“孟光案”。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往在东武与人往返作粲字韵诗今复和答之》诗∶“不见梁伯鸾,空对孟光案。”

亦作“梁鸿案”。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他人行别样亲,俺跟前取次看,更做道孟光接了梁鸿案。”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