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铃还需系铃人”语出明代瞿汝稷《指月录》卷二十三∶“金陵清凉泰钦法灯禅师,性豪逸,不事事,众易之。法眼独契重。一日,眼问众‘虎项金铃,是谁解得’众无对,师适至,眼举前语问,师曰‘系者解得’。”南唐时,金陵清凉寺(即今清凉山公园清凉寺)有一位泰钦法灯禅师,性情豪放,不拘小节。初住洪州双林院,开堂之日,他指着法座说道∶"此山先代尊宿曾说法来,此座高广,不才何升?古昔有言,作礼须弥灯王如来,乃可得坐。且道须弥灯王如来今在何处?大众要见么,一时礼拜。”便升座,良久,又说“大众祇如此,也还有会处么”更不拘佛门戒规,所以,寺内的和尚都瞧不起他。惟独主持法眼禅师对他颇为器重。有一次,法眼在讲经说法时询问寺内众和尚∶“你们谁能够把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铃解下来?”大家再三思考,都回答不出来。这时法灯刚巧走过来,法眼又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法灯不假思索地答道∶“只有那个把金铃系到老虎脖子上面去的人才能够把金铃解下来。"法眼听后,认为法灯颇能领悟佛教教义,便当众赞扬了他。

自从发生这件事之后,法灯深得法眼禅师的赏识。后来,他在法眼禅师座下作维那(寺庙中统摄僧众统管禅堂的主要负责人),协助法眼禅师开创了佛教五宗中著名的法眼宗。

法灯禅师不但是一位得道高僧,而且在文学方面很有造诣,《古镜歌》三首最为著名。

“解铃还需系铃人”,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还得由谁去解决。鲁迅《两地书》“解铃还需系铃人,所以这回伏园回来,我仍要他将事情弄清楚。”

亦作“解铃须用系铃人”。明代王绫《春芜记》∶“常言道∶解铃须用系铃人,当初是他两个说他进去,如今依先要这两个说他出来。”

亦作“解铃还是系铃人”。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回“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亦作“解铃还仗系铃人”。清代谴责小说家吴跚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解铃还仗系铃人,珠花是你拿去的,求你还代我拿了回来,我好好的谢你。”

亦作“系铃解铃”。清代颐琐《黄绣球》第三十回“这事原只为了你先生一人,还请你先生系铃解铃,劝劝大家,同到猪大肠那边去请个安,赔个罪。”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