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奇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三、四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说:“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吕氏春秋·本味》曰:“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在《列子·汤问》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就是“高山流水”的故事,李白借用这个故事,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伯牙比喻蜀僧,钟子期比喻自己。“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下面一句“馀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霜钟”这两个字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馀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列子·汤问》里有“馀音绕梁 ,三日不绝”的话。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馀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馀音。这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馀响入霜钟”也是如此。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时间过得真快啊!我们也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譬如,下午走进音乐厅,听了一场音乐会。进去时还是阳光普照,出来的时候已是黄昏,街上华灯初上。我们会不自觉地对比进去时的景色,感到时间过得很快。李白这首诗里“不觉”二字,就是表达这种体验。
唐诗里有不少描写音乐的佳作。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忽高忽低、忽清忽浊的琵琶声,把琵琶所特有的繁密多变的音响效果表现了出来。唐代另一位诗人李颀有一首《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形容音乐曲调的变化,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的形象,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而李白的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其实,无论是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这种清新自然的艺术美,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
最后我要简单地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李白。李白,字太白,唐朝人,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据说他死的情形很有诗意,他和朋友在长江上坐船,喝醉了,看到水中月亮的影子,十分美丽,便跳到水里想要捉着她,于是被江水淹死了。那个地方叫采石矶,现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附近。这是一个传说,并不可信,但他的确喜欢月亮,不止一次在诗里写到月亮,特别是峨眉山的月亮。这个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李白的喜爱,也很能反映他那种浪漫的性格。其实他是在叔叔家病死的。在安徽省的当涂县,那里还有他的衣冠冢。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唐朝鼎盛的时候。他留下来的诗将近一千首,诗里描写了大自然之美,表达了真挚的友情,也表达了他追求个人精神自由解放的意志,表达了对那些腐朽的权贵傲视的态度。他的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豪放雄奇,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被人称为“诗仙”。他喜欢喝酒,与他同时的另一位诗人杜甫说他“斗酒诗百篇”,酒成为他的一个标志。后来的一些画家常常画他喝醉酒的样子,酒馆常常挂一个木牌,写着“太白遗风”四个字。
这个人很有个性、很有才华,也很有魅力。贺知章第一次跟李白见面,读了他的《蜀道难》,惊呼他是“谪仙人”:你哪里是一个普通的人啊?你是天上的神仙,犯了过错被贬谪到人间的,要不然怎么能写出《蜀道难》这么好的诗来?马上就解金龟换酒来招待李白(金龟是当时官僚佩带的一种装饰品)。当时还有一位年轻人,姓魏,叫魏万,非常崇拜李白。李白到处漫游,他就一路去追赶。追踪数千里,最后终于在扬州见到了李白。这个情形,有点像我们现在的追星族。李白很赏识他,就把自己的作品都交给他,请他为自己编一部集子,而且说:“尔后必著大名于天下。”你以后一定会成大名。后来魏万果真替李白编了一个集子。李白在腐朽的权贵面前桀骜不驯不肯摧眉折腰,可是他对朋友却是满腔热情。他有一首诗叫《金乡送韦八之西京》,他的这位朋友姓韦,行八,唐朝有个习惯,把姓和排行连起来称呼,叫他韦八。金乡是地名。《金乡送韦八之西京》中有这么两句:“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说你到长安,也就是咸阳那一带,我不能一路送你去,但是我的心会跟着你飞到长安。他的心好像是一个风筝,随着风飘啊飘啊,飘到咸阳,挂在咸阳的树上。李白随时可以把他的心掏出来交给朋友的。他听说王昌龄贬官到很偏僻的地方龙标,他就把自己的心,寄托给明月,送王昌龄一路到龙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是多么动人。
我常常想,交朋友就要交李白这样的朋友,他不但热情、直率,而且可以把自己的心掏给你,让你分享他的快乐,也可以分担你的忧愁。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虽然并不是出生在蜀中,但因五岁的时候就移居到这里,所以他是把这里当作自己的故乡看待的。蜀中的自然山水引起李白很大的兴趣,江油附近的戴天山(大匡山),成都附近的青城山,以及著名的峨眉山,都曾留下他的足迹。特别是峨眉山的险峻和山上的烟霞,使李白惊叹不已。他在一首题为《登峨眉山》的五言古诗里说:“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可见峨眉山给他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这首《峨眉山月歌》也是写峨眉山,不过并不是写山本身,而是写山上的月亮。月亮哪里都有,在一般人看来哪里的月亮都一样。但是诗人的感觉就不同。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他觉得故乡的月最明亮。李白也是这样,他最喜欢峨眉山的月亮。早年写了这首《峨眉山月歌》,晚年又写了一首《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那是公元759年,李白死前三年在江夏(今湖北武昌)写的。有一位四川和尚(蜀僧晏)要去长安,李白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诗的开头说:“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从中可以看出李白对峨眉山月怀着多么深厚的感情。这不仅是对峨眉山月的喜爱,也是对故乡的眷念。
头一句“峨眉山月半轮秋”点出一个“秋”字,说明那是一个秋天的夜晚。“半轮”,说明正是月儿半圆之际。“半轮”就是半圆,但说“峨眉山月半圆秋”,显然不如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因为“轮”字更有实感,它不仅有圆的形状,还有动的感觉,它的含义更丰富。把“半轮”和“秋”这两个词连起来也很有意思。“半轮”不是修饰形容“秋”字的。“秋”无所谓一轮、半轮。这“半轮”乃是修饰上边那四个字“峨眉山月”,“秋”是说明当时的季节。正常的句式应当是“半轮山月峨眉秋”,但这样不合平仄。即使不考虑平仄,也太平常了。李白把“半轮”放在“山月”和“秋”字中间,既修饰了“山月”,似乎又和“秋”发生了关系。因为七言诗的句式是上四下三,诵读的时候,习惯地读成“峨眉山月——半轮秋”。秋当然不能用“半轮”去修饰,但是那“半轮”,作为秋天景色的一种突出的点缀,却能造成深远的意境,把一幅清晰的图画呈现在读者眼前。诗人要说明的重点不在峨眉山已到了秋天,或者从峨眉山树木的颜色看出了秋天,而是从半轮山月上感觉到秋天的来临。大家都会有类似的体验,秋月和夏月是不一样的。也许因为空气的温度、湿度不同,秋月特别皎洁、明亮。仿佛也带着几分凉意,李白正是把这种体验说了出来。
第二句“影入平羌江水流”,主语是什么呢?显然是峨眉山月,是峨眉山月的影子投入平羌江水之中,随着江水的流动,也在流动着。那个“流”字是指江水的流动,也是指月影的流动。从这句诗看来,平羌江水一定是十分清澈的,否则见不到月影。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天上的月离人很远,不会近人。“月近人”的月,是江水中的月,诗人坐在船上,江水又十分清澈,月亮的影子投入江中,诗人觉得它离自己很近。李白这句“影入平羌江水流”,虽然只说了月影随着平羌江水在流动着,但江水之清澈已在不言之中了。四川乐山市北约二十三公里的岷江上有一段叫嘉州小三峡,北为犁头峡,中为背峨峡,南为平羌峡。自平羌峡以下王乐山一段江流又名平羌江。
三、四句,诗意递进了一层,地点也改变了。“夜发清溪向三峡”,“清溪”,据《舆地纪胜》是驿名,在嘉州犍为县,平羌峡南口东岸。夜里从清溪出发再向下游走去,当然还会有月亮伴随着,但那峨眉山月却见不到了。所以第四句说:“思君不见下渝州。”“君”,指峨眉山月。思念着您,却又见不到您。就这样,在对峨眉山月的思念之中沿江而下,驶向渝州(今重庆),再经渝州到三峡。这两句诗让人感到李白一路之上都在思念着那半轮峨眉的山月,沉浸在山月的美好回忆之中。
王凤洲曰:“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可见此老炉锤之妙。”的确,一首七言绝句,四句二十八个字,竟连用了五个地名,如果缺乏艺术的才能,就会写得枯燥无味,像是一篇地理位置的说明书。可是出自李白笔下,却是那么新鲜自然而又动人。这就是因为李白注入了自己的感情和个性。从平羌江,到清溪,到渝州,到三峡,一路之上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峨眉山月的爱,他舍不得离开她,舍不得离开故乡。在漫长的行程里,峨眉山月虽然渐渐地不可见了,但在李白的心中,她却始终清晰地浮现着。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从字面看,这首诗无非是写三峡水流之急、船行之快,是一首咏山川、纪行旅的作品。我们还可以引《水经注》中描写三峡的那一段文字来印证。但是,诗的意思如果仅仅是这些,那不过是把《水经注》改写成一首诗歌而已,就不会成为千古绝唱了。我觉得这不仅是一首写山水、纪行旅的诗,也是一首抒情诗,抒写了诗人自己心情的轻松与喜悦。据考证,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走到三峡遇赦返回的时候写的。“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还”字就暗示了这一点。归还时的轻松和喜悦,是以流放途中的痛苦和艰辛为对比的。正因为不久之前有判罪流放的痛苦,有逆水行舟的艰辛,所以遇赦归来顺流而下的时候才感到格外的轻松和喜悦。即使是凄凉的猿啼,李白以此时的心情听来也非同彼时了。这种轻松喜悦的感情,李白没有在诗里直接说出来,而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如果不细细品味也许还不易察觉呢!
讲到这里,诗的意思是不是讲完了呢?没有。我觉得其中还有另一种感情,就是惋惜与遗憾。上三峡的时候,李白是一个流放犯,三峡的景色只能加重他的愁苦,他大概没有心情去欣赏周围的风光。只要看他当时所写的《上三峡》这首诗,就可以知道他的心情有多么沉重了。诗曰:“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巫山夹着青天,巴水从中间流过。这狭窄的通道,几时才能走通呢?巴水是可以走到头的,青天却永远也上不去。船在黄牛山旁绕来绕去,自己的两鬓不知不觉地已经愁白了。而写《早发白帝城》的时候,诗人已恢复了自由,顺着刚刚经过的那条流放路,重又泛舟于三峡之间。他一定愿意趁这个机会饱览三峡的壮丽风光,可惜还没有看够、没有听够,没有来得及细细领略三峡的美,船已飞驰而过。“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喜悦之中又带着几分惋惜与遗憾,似乎嫌船走得太快了。“啼不尽”(“尽”,一作“住”)是说猿啼的馀音未尽,身子已经随着船飞过了万重山。虽然已经过了万重山,但仍沉浸在刚才从猿声里穿过的那种感受之中。究竟是喜悦还是惋惜,此时复杂的心情,恐怕连诗人自己也难以分辨清楚了。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绝句的体制短小,尤其要含蓄不尽。李白的这首诗既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又避免了一览无馀的毛病,所以才能让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突出写一个“独”字。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彷徨。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的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的。
开头两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已点出“独”字。爱喝酒的人一般是不喜欢独自一个人喝闷酒的,他们愿意有一二知己边聊边饮,把心里积郁已久的话倾诉出来。尤其是当美景良辰,月下花间,更希望有亲近的伴侣和自己一起分享风景的优美和酒味的醇香。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这种心情,但是他有酒无亲。一肚子话没处可说,只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邀请明月和自己的身影来做伴了。这两句是从陶渊明的《杂诗》中化出来的。陶诗说:“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不过那只是“两人”,李白多邀了一个明月,所以是“对影成三人”了。
然而,明月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会默默地跟随着自己而已。“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结果还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独酌。但是有这样两个伴侣究竟是好的,“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及时地行乐吧!下面接着写歌舞行乐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月徘徊”,是说月被我的歌声感动了,总在我身边徘徊着不肯离去。“影零乱”,是说影也在随着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不很规矩的舞姿。这时,诗人和他们已达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所以接下来说:“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趁醒着的时候三人结交成好朋友,醉后不免要各自分散了。但李白是不舍得和他们分散的,最后两句说:“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无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无情游”是超出于一般世俗关系的交游。李白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最真诚的。他在人间找不到这种友谊,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约,希望同他们永远结下无情之游,并在高高的天上相会。“云汉”,就是银河,这里泛指远离尘世的天界。这两句诗虽然表现了出世思想,但李白的这种思想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就其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庸俗关系的厌恶与否定而言,应当说是含有深刻意义的。
这首诗虽然说“对影成三人”,主要还是寄情于明月。李白从小就喜欢明月,《古朗月行》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在幼小的李白的心灵里,明月已经是光明皎洁的象征了。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热切地追求她。《把酒问月》一开头就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里也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揽明月,都表现了他对于光明的向往。正因为他厌恶社会的黑暗与污浊,追求光明与纯洁,所以才对明月寄托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连他的死也有传说,说他是醉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忆起他的故乡。青年时代他在四川时曾游历过峨眉山,峨眉山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为人所传诵。他晚年在武昌又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是为一位四川和尚到长安去而写了送行的。诗里说他在三峡时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万里相随,陪伴他来到黄鹤楼;如今又遇到你这峨眉来的客人,那轮峨眉山月一定会送你到长安的;最后他希望这位蜀僧“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明月是如此的引起李白的乡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静夜思》中,才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乡四川来了。明月,对于李白又是一个亲密的朋友。《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另一首题目叫《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诗里,他又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简直是以儿童的天真在看月的。更有意思的是,当他听到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后,写了一首诗寄给王昌龄,诗里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里,明月可以带着他的愁心,跟随王昌龄一直走到边远的地方。当我们知道了明月对李白有这样多的意义,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在《月下独酌》这首诗里李白对明月寄予那样深厚的情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从小就与之结为伴侣的,象征着光明、纯洁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乡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对她一往情深的。孤高、桀骜而又天真的伟大诗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朋友。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市南。山下住着一位姓荀的农民老妈妈。一天晚上李白借宿在她家,受到主人诚挚的款待。这首诗就是写当时的心情。
开头两句“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写出自己寂寞的情怀。这偏僻的山村里没有什么可以引起他欢乐的事情,他所接触的都是农民的艰辛和困苦。这就是三、四句所写的:“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秋作,是秋天的劳作。“田家秋作苦”的“苦”字,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心中的悲苦。秋收季节,本来应该是欢乐的,可是在繁重赋税压迫下的农民竟没有一点欢笑。农民白天收割,晚上舂米,邻家妇女舂米的声音,从墙外传来,一声一声,显得多么凄凉啊!这个“寒”字,十分耐人寻味。它既是形容舂米声音的凄凉,也是推想邻女身上的寒冷。
五、六句写到主人荀媪:“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古人席地而坐,屈膝坐在脚跟上,上半身挺直,叫跪坐。因为李白吃饭时是跪坐在那里,所以荀媪将饭端来时也跪下身子呈进给他。“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作美餐。姓荀的老妈妈特地做了雕胡饭,是对诗人的热情款待。“月光明素盘”,是对荀媪手中盛饭的盘子突出地加以描写。盘子是白的,菰米也是白的,在月光的照射下,这盘菰米饭就像一盘珍珠一样地耀目。在那样艰苦的山村里,老人端出这盘雕胡饭,诗人深深地感动了,最后两句说:“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漂母”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典故:韩信年轻时很穷困,在淮阴城下钓鱼,一个正在漂洗丝絮的老妈妈见他饥饿,便拿饭给他吃,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送给漂母千金表示感谢。这诗里的漂母指荀媪,荀媪这样诚恳地款待李白,使他很过意不去,又无法报答她,更感到受之有愧。李白再三地推辞致谢,实在不忍心享用她的这一顿美餐。
李白的性格本来是很高傲的,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常常“一醉累月轻王侯”,在王公大人面前是那样地桀骜不驯。可是,对一个普通的山村老妈妈却是如此谦恭,如此诚挚,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可贵品质。
李白的诗以豪迈飘逸著称,但这首诗却没有一点纵放,风格极为朴素自然。诗人用平铺直叙的写法,像在叙述他夜宿山村的过程,谈他的亲切感受,语言清淡,不露雕琢痕迹而颇有情韵,是李白诗中别具一格之作。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今陕西西安),南游金陵(今江苏南京)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古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宋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馀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汉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是十分沉痛的。“长安不见”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馀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功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

如果您已经成功付款但是网站没有弹出成功提示,请联系站长提供付款信息为您处理,联系方式QQ:2879219949 邮箱2879219949@qq.com 提供如如下信息 1、支付凭证截图 2、下载页面的网址或者截图 3、在本网站上注册的账号(如果没有账号,建议使用QQ邮箱注册一个账号,以便我们将相应的积分充值到您的账户上)

最常见的情况是下载不完整: 可对比下载完压缩包的与网盘上的容量,若小于网盘提示的容量则是这个原因。这是浏览器下载的bug,建议用百度网盘软件APP或城通网盘软件APP下载。 若排除这种情况,可在对应资源底部留言,或联络我们,联系方式QQ:2879219949 邮箱2879219949@qq.com。 密码见括号内,不包括括号(http://361tsg.com)或(361tsg)或资源说明。 如果发生错误,一般是两种可能: 第一、密码的前后是不是输入了空格,解决方案检查密码重新解压。 第二、下载的过程中发生了错误,解决方案重新下载 第三、如仍有问题请参考如下教程 https://361tsg.net/jieyawenti

网络资源属于虚拟商品,具有可复制性,可传播性,一旦授予,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退款、换货要求。请您在购买获取之前确认好 是您所需要的资源

本站所有资源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这里所提供资源均只能用于参考学习用,请勿直接商用。若由于商用引起版权纠纷,一切责任均由使用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