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又译《红星照耀中国》)之所以是一部经典之作,在于它成书的方式。埃德加·斯诺虽然当年只有30岁,但他在中国已经做了7年记者。1936年,中国共产党人刚刚完成了他们从中国东南部到西北地区的胜利大逃亡,正在着手推行他们的统一战线策略。他们准备将自己的故事讲给外部世界听。而斯诺恰恰有报道这个故事的能力。《西行漫记》(又译《红星照耀中国》)的非凡之处在于,它不仅呈现了关于毛泽东及其同志们的生平、他们的出身,而且描绘了这场鲜为人知的运动的前景,后来事实证明这是极具预言性的。由于埃德加·斯诺的努力,《西行漫记》(又译《红星照耀中国》)在这两个方面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一是作为对历史的记录;二是作为对历史趋势的预见。

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生于堪萨斯城,他的先辈从北卡罗来纳逐渐地向西部迁移,先是到了肯塔基州,之后又到了堪萨斯州。1928年,斯诺开始环游世界。他到了上海,成了一名记者,从此13年间都没有离开过远东地区。在踏上报道中国共产党人的旅途之前,他已经走遍了西北的饥荒地区,在滇缅公路通车10年之前便穿过了它的路线,报道了1932年不宣而战的战争,成为了《星期六晚邮报》的一名记者。当时他已经成为孙夫人(宋庆龄)的朋友,结识了无数的中国知识分子和作家。1932年在北平安顿下来之后,他与夫人居住在燕京大学附近,这是一所一流的基督教大学,是在美国教会的资助下成立的。作为活力四射、高度清醒的美国年轻一代,斯诺夫妇广泛了解了1935年末中国学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运动。他们学过汉语,口语比较流畅。除了发表描写日本侵略的《远东前线》之外,埃德加·斯诺还编辑了一部现代中国短篇小说译文集,即《活的中国》。

1.jpg

《西行漫记(英汉对照)》(又译《红星照耀中国》)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经典之作。埃德加·斯诺在战火纷飞中不畏艰险只身深入红都保安(今陕西志丹县),实地采访了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和苏区人民,亲历了苏区的斗争、生产和生活,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图片,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向全世界澄清了关于红色中国的种种谜团,客观公正地传达了红色中国的声音。1936年回到北平后,为英美报刊撰写了许多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最后汇集成书,名为《红星照耀中国》。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由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轰动世界。1938年初,经斯诺同意,在胡愈之等同志的推动下,中译本于上海出版。鉴于当时的环境,使用了比较隐晦的书名——《西行漫记》。从此,《西行漫记》和斯诺便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1979年,著名翻译家董乐山依据1937年英国戈兰茨的英文初版进行了重新翻译,仍然沿用《西行漫记》作为书名。董氏译本今已成为经典名篇,此次对照版仍尽可能保留了董氏译文的完整性,尽量为广大读者呈现原译文的大家风范。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作家和记者,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市。1924年在堪萨斯市初级学院毕业后,进入密苏里大学。1926年转入哥伦比亚新闻学院。1927年任《明星报》记者。他曾是纽约《太阳报》、芝加哥《论坛报》和英国伦敦《每日先驱报》的特派记者。1928年到中国,任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助编,1933年起任北平燕京大学教授。1936年访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北根据地。次年出版《中国上空的红星》(又译《红星照耀中国》或《西行漫记》)。1960、1964和1970年曾3次访问中国,向西方介绍了新中国的情况。著作还有《漫长的革命》、《大河彼岸》、《中国巨变》等,并曾将鲁迅小说《阿Q正传》、《孔乙己》等译成英文。1972年2月15日在日内瓦逝世,按照遗嘱,后人将他一半骨灰葬于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董乐山,翻译家,作家,美国文化研究学者。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6年冬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文革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等职。译作《第三帝国的兴亡》(合译)、《一九八四》、《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西行漫记》等均有广泛影响。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如遇到下载超时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
      • 下载过程中提示“文件超时”,请使用客户端,客户端下载地址如下
      •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