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书法包含丰富而复杂的技法,但从无一份关于全部技法的清单。《中国书法:167个练习》是一部以167个练习组成的书法技法教材,这167个练习包括了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创作的全部基本技法。其中包含一些从未被讨论过的内容。

在对历代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形态分析的基础之上,作者建立了一种以才能的全面发展为主旨的书法训练体系。在传统技法之外,还引入了由现代视觉经验发展而来的重要技巧。作者同时致力于建立两种视觉经验之间的联系。

本书受到来自国内外的广泛赞誉,被称为书法领域“划时代”的著作。

1.jpg

作者简介  · · · · · ·

邱振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潘天寿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1947年生于南昌,1981年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研究生毕业。1995-1997年任日本文部省外国人教师、日本国立奈良教育大学客员教授。致力于书法理论与艺术创作。著有《书法的形态与阐释》、《当代的西绪福斯——邱振中的书法、绘画与诗歌》等。于北京、日内瓦、奈良、洛杉矶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览,书法与绘画作品参加国内外多种重要展览。

目录  · · · · · ·

前言

導言

使用說明

第一部分 筆法

一、執筆

二、空中運筆

三、中鋒橫、豎線

四、藏鋒-Ⅰ

五、藏鋒-Ⅱ

六、手腕的靈活運動

七、中鋒弧線-Ⅰ

八、中鋒弧線-Ⅱ

九、落筆方向的控制

十、提按

十一、提筆位置的控制

十二、出鋒

十三、側鋒

十四、折筆—Ⅰ

十五、折筆—Ⅱ

十六、擺動—Ⅰ

十七、擺動—Ⅱ

十八、轉筆—Ⅰ

十九、轉筆—Ⅱ

二十、轉筆—Ⅲ

二十一、轉筆—Ⅳ

二十二、連續轉筆—Ⅰ

二十三、連續轉筆—Ⅱ

二十四、連續轉筆—Ⅲ

二十五、轉筆中腕與臂的配合—Ⅰ

二十六、轉筆中腕與臂的配合—Ⅱ

二十七、轉筆中腕與臂的配合—Ⅲ

二十八、不完全折筆

二十九、轉筆與折筆的交替使用

三十、筆鋒進出點畫的位置和方向

三十一、點畫內筆鋒運動軌跡

三十二、點畫的立體感

三十三、點畫間筆鋒運動軌跡

三十四、力量的控制

三十五、線條的質感

三十六、節奏-Ⅰ

三十七、節奏-Ⅱ

三十八、節奏-Ⅲ

三十九、節奏-Ⅳ

四十、筆法分析-Ⅰ

四十一、筆法分析-Ⅱ

四十二、筆法分析-Ⅲ

四十三、筆法分析-Ⅳ

四十四、筆法分析-Ⅴ

四十五、筆法分析-Ⅵ

第二部分 字結構

一 等距線條

二 線條距離與位置的漸變

三 線條形狀的漸變

四 平行線段對字結構的影響

五 平行漸變線段對字結構的影響

六 曲線形狀的控制-Ⅰ

七 曲線形狀的控制-Ⅱ

八 簡單線結構的情調

九 單元圖形的情調

十 單元圖形的歸納

十一 單元圖形的臨寫-Ⅰ

十二 單元圖形的臨寫-Ⅱ

十三 單元空間的臨畫-Ⅰ

十四 單元空間的臨畫-Ⅱ

十五 單元空間的臨畫-Ⅲ

十六 單元空間的臨畫-Ⅳ

十七 單元空間面積的控制

十八 字結構中的單元空間-Ⅰ

十九 字結構中的單元空間-Ⅱ

二十 字結構中的單元空間-Ⅲ

二十一 單字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

二十二 單字外接多邊形-Ⅱ

二十三 單字外接多邊形-Ⅲ

二十四 大尺度筆畫

二十五 不完整字結構

二十六 書寫過程中對字結構的感受

二十七 預想字形

二十八 字結構的重心

二十九 狂草結構的臨寫

第三部分 章法

一 單字軸線

二 行軸線與軸線圖

三 單字的連接-Ⅰ

四 單字的連接-Ⅱ

五 單字的連接-Ⅲ

六 單字的連接-Ⅳ

七 單字的連接-Ⅴ

八 單字的連接-Ⅵ

九 單字的連接-Ⅶ

十 單字的連接-Ⅷ

十一 單字的連接-Ⅸ

十二 單字的奇異連接-Ⅰ

十三 單字的奇異連接-Ⅱ

十四 單字的奇異連接-Ⅲ

十五 單字軸線位置的控制

十六 字結構的隨機處理

十七 字結構距離的控制

十八 行側廓的控制-Ⅰ

十九 行側廓的控制-Ⅱ

二十 行側廓的控制-Ⅲ

二十一 行距的控制-Ⅰ

二十二 行距的控制-Ⅱ

二十三 垂向行軸線

二十四 折線行軸線

二十五 行軸線對風格的影響

二十六 行軸線間的關係-Ⅰ

二十七 行軸線間的關係-Ⅱ

二十八 習作軸線圖的調整

二十九 字間空間的包容性

三十 分組線連綴-Ⅰ

三十一 分組線連綴-Ⅱ

三十二 分組線連綴-Ⅲ

三十三 分組線連綴-Ⅳ

三十四 分組線連綴中的行間空間

三十五 影響章法的其它因素

第四部分 動力形式

一 點畫的動力特徵-Ⅰ

二 點畫的動力特徵-Ⅱ

三 點畫的動力特徵-Ⅲ

四 點畫的動力特徵-Ⅳ

五 點畫的動力特徵-Ⅴ

六 動力形式的感受與分析-Ⅰ

七 動力形式的感受與分析-Ⅱ

八 動力形式的感受與分析-Ⅲ

九 動力形式的感受與分析-Ⅳ

十 動力形式的感受與分析-Ⅴ

十一 動力形式的感受與分析-Ⅵ

十二 動力形式的感受與分析-Ⅶ

十三 動力形式的習得-Ⅰ

十四 動力形式的習得-Ⅱ

十五 動力形式的習得-Ⅲ

十六 動力形式的習得-Ⅳ

十七 動力形式的習得-Ⅴ

十八 動力形式的習得-Ⅵ

十九 動力形式的習得-Ⅶ

二十 動力形式與字結構-Ⅰ

二十一 動力形式與字結構-Ⅱ

二十二 動力形式與字結構-Ⅲ

二十三 動力形式的調整-Ⅰ

二十四 動力形式的調整-Ⅱ

二十五 動力形式的調整-Ⅲ

二十六 書法與繪畫中的動力形式-Ⅰ

二十七 書法與繪畫中的動力形式-Ⅱ

二十八 線條與客觀世界的動力形式

二十九 動力形式的遷移-Ⅰ

三十 動力形式的遷移-Ⅱ

三十一 動力形式的設計

第五部分 漢字構成

一 書法與抽象圖形-Ⅰ

二 書法與抽象圖形-Ⅱ

三 書法與抽象圖形-Ⅲ

四 字結構對空間的分割-Ⅰ

五 字結構對空間的分割-Ⅱ

六 書法元素的構成-Ⅰ

七 書法元素的構成-Ⅱ

八 書法元素的構成-Ⅲ

九 書法的現代構成-Ⅰ

十 書法的現代構成-Ⅱ

十一 書法的現代構成-Ⅲ

十二 書法的現代構成-Ⅳ

十三 書法的現代構成-Ⅴ

十四 書法的現代構成-Ⅵ

十五 書法作品的二次構成-Ⅰ

十六 書法作品的二次構成-Ⅱ

十七 書法與抽象繪畫-Ⅰ

十八 書法與抽象繪畫-Ⅱ

十九 書法與抽象繪畫-Ⅲ

二十 書法與抽象繪畫-Ⅳ

第六部分 綜合練習

一 筆法演變的圖像分析

二 作品在筆法史中的位置

三 章法構成的分類

四 成幅臨寫-Ⅰ

五 成幅臨寫-Ⅱ

六 技巧與個性的綜合分析

附圖

練習答案

附錄:現代書法教學的若干重要環節邱振中

後記

· · · · · ·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如遇到下载超时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
      • 下载过程中提示“文件超时”,请使用客户端,客户端下载地址如下
      •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