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符,字节信,安定 临泾(今甘肃 镇原县)人。其生卒年月不可详考。大约生于 东汉和帝、安帝之际,卒于桓帝、灵帝之际。少好学,有志操,与 马融、 窦章、 张衡、 崔瑗等人相友善。其活动在黄巾起义之前。当时 东汉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和严重,朝政更加腐败黑暗,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残暴,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王符性情耿介,不苟同于世俗,于是终身不仕,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抨击时政之得失,取名为《潜夫论》。

搜狗截图20年03月07日1621_1.jpg

其所著《潜夫论》共三十六篇,多数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章,少数也涉及哲学问题。他对 东汉后期政治社会提出广泛尖锐的批判,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风俗各个方面,指出其 本末倒置、名实相违的黑暗情形,认为这些皆出于“衰世之务”,并引经据典,用历史教训警告当时的统治者。把社会的 黑暗动乱的根源归之于统治者的昏暗不明,把治理乱世的希望寄托在 明君和贤臣身上。他希望 明君能 任贤使能,忠信纳谏,天下就能太平。他建议采取 考功、 明选等办法,来改革吏治,反映了当时庶族地主强烈参政要求。他的政论文中有同情人民重视人民的思想,他强调“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 这是对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在经济政策上,他要求 重本抑末,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爱惜民力,重视对边远地区的防御和建设。他反对谶纬迷信,大量揭露官吏豪强奢侈浪费和迫害人民的罪行。

王符的自然观是二元论的,他的思想徘徊于唯物和唯心之间,但他更倾向于唯物主义。

《潜夫论》一书年代久远,历经沧桑,文字生涩,脱误遗漏之处尚多,注释家各执一辞,有的含义至今不明。

因此翻译起来尚感困难,而注释家所未解决的问题,只好暂且缺如,或稍加翻译,或直书其文,因此致使有些段落字句不相连贯,或者 辞不达意,或者揣测有失误之处,再加译者学识浅簿,翻译谬误之处在所难免,务请读者多加指正。

《潜夫论》关于教育目的,《潜夫论》中说: 夫教训者,所以遂道术而崇德义也 (《潜夫论·务本第二》),所谓 遂道义 和 崇德义 ,即指进行智育与德育的教育。而教育首先要重德育, 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都,莫神于化。道者,所以持之也;德者,所以苞之也;教者,所以知之也;化者,所以改之也 (《潜夫论·德化第三十三》)。

以德为先,一方面要重德化,加强道德的社会教育作用,使 德政加于民(《潜夫论·德化第三十三》);另一方面又要重礼义,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的意义, 明礼义以为教 ,这样,作为教育的基本作用便可达到。

至于为学的作用,则有两方面:其一: 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 非直为博己向已也,尽乃用思述祖考之令闻而以颂父母也 , 学也,禄在其中(《潜夫论·赞学第一》)。

显然,这是把学习作为光宗耀祖 攀高结贵的手段。

其二,学习是人获得美质与才能的手段,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关于学习的方法,《潜夫论》中提出:第一,学习要重疑问,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不能随便接受旧说,即使对 先圣遗业,莫大教训 ,也要 博学多识,疑则思问 (《潜夫论·叙录第三十六》),这样才是 作学问的上乘之道。

第二,学习要重方法。学习时尽量凭借有效的手段来学习。 学也,聪 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愿定百世。此则道之 明也。而君能假之以自彰乎·(《潜夫论·赞学第一》)这犹如再能跑的人,不如乘 车快,所以,学习如果忽视了方法,那么虽智力相差不到百倍,而成效则差于万倍。

第三,学习要重互助。圣人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 (《潜夫论·赞学第一》),他们所追求的是学问,而学问是人与人的经验与成效的结晶,非任何一个人所能为,所以学习时要与 周围人交换其所知,切忌闭门读书,不相往来。

《潜夫论》中关于教师的作用亦有论述,指出人非 生而知之,即使像黄帝, 孔子这样的圣人犹从师学习, 而况于凡人乎.因此, 从师就学 的目的在于尽快地使 德近于圣矣.显然,这个思想是唯物的,反映了 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对 汉末时期思想的影响和这一时期教育思想的积极意义。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