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光迪(1918.4-2003.3) ,江苏武进人,中医学家,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慢性肠炎以长期腹泻为主要症状,属中医“泄泻”范畴,好发于4O岁以上中老年人。南京中医药大学丁光迪教授从医6O余年,秉承李东垣治脾胃经验,治疗慢性肠炎,收效甚好,兹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病机

以湿邪为标,阳虚为本丁老认为,湿邪是慢性泄泻的主因,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所日:“湿盛则飧泻,乃独由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然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泻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另一方面,丁老认为,脾胃阳虚亦是本病的病理基础。中老年人因身体各方面机能减退,加之长期的腹泻必致脾胃气虚,甚至脾胃阳虚,下陷不举。《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肾为胃关,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李东垣《脾胃论》则进一步强调日:“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从以上叙述,我们可知本病的病机特点为湿邪困脾,脾胃阳虚下陷,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2 治用升阳除湿汤

组成:柴胡5g,升麻5g,葛根lOg,防风1Og,羌活lOg,藁本1Og,白芷lOg,独活lOg,蔓荆子lOg,白芍15g,白术lOg,陈皮1Og,党参lOg,黄芪lOg,煨益智仁lOg,炙甘草5g。

方解:方中柴胡、升麻、葛根、防风等升其清阳,即升提少阳、阳明之气。羌活、藁本、白芷、独活、防风、蔓荆子等则能祛风胜湿。丁老详细阐述了风药胜湿的三大作用:(1)风药上行,多能升阳气,与上述升阳药相辅相成,而加强升阳作用。(2)风药多辛散,品味多,力量大,能够散湿。(3)风药多温燥,使湿气分散,不再下溜而成泄。由于风药易于走散,见效快而消失亦快,难于持久,伍以党参、黄芪、煨益智仁、白术、陈皮使走守相合,散收与共,作用持久。

3 临证加减方法

对于慢性肠炎,除湿升阳、健脾益胃是基本治疗法则。但随着具体病理变化和个体差异而用药有所偏重。如病之初期,湿邪较盛,当以除湿为主;病之中期,常虚实夹杂,当升阳除湿并重;病之后期脾胃俱虚,当以益气升阳为主。现就部分加减介绍如下。

3.1 湿盛脾虚:症见泄泻水多,小便亦涩,舌淡,脉细,宜除湿升阳,重用风药,略参苍术、泽泻、猪苓渗利其湿,以上下分消其湿。

3.2 肝木当旺,脾土不及:症见泄泻不畅,胸胁闷胀,遏郁加重,矢气重,腹痛肠鸣,腹痛往往来去迅速,痛而腹中拘急,腹痛随之即泻,泻后腹痛反舒,时痛时泻,反复不止,舌淡红,脉弦细。是时主用风药,解痉止痛,酌加白芍、白术、川芎。

3.3 泻夹湿积:症见泄泻不爽,脘胀不舒,食纳乏味,嗳腐吞酸,泻如败卵;或大便中见有冻垢,甚时并有后重现象,这是积阻气滞不通,宜加焦山楂、焦神曲、青皮、木香等,后重则选薤白或槟榔。如积滞郁热再选黄连、黄芩、赤芍、黑栀子等1~3味。

3.4 阳气下陷,虚火上冲:症见头晕目眩,两脚发软,夜晚盗汗,舌苔黄腻,脉象见滑,或散或大,此时宜清虚火,加用黄连、黄柏苦寒坚阴,以泻阴火退其热。

3.5 脾胃虚寒较甚,阳气亏耗:症见泄泻兼腹痛隐隐,欲得温按,时溏时泻,完谷不化,面色萎黄,精神疲惫,或黎明腹痛泄泻,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脉细。此时宜风药减半,以温补升阳,加炮姜、桂枝、附子等,取其守而不走,温补脾肾升腾阳气的作用。

3.6 病后调理:病情稳定后,泄泻全止,但腰痛尚存,肠鸣矢气减少而未全止者,即用升阳汤(柴胡、升麻、黄芪、煨益智仁、陈皮、当归、红花、甘草)调理巩固善后。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