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手指再造的解剖学测量与临床应用研究
作 者 : 宋健
学位授予单位 : 新乡医学院
学位名称 : 硕士
导师姓名 : 周明武
学位年度 : 2018
关键词 : 长手指再造;解剖学测量
摘 要 : 背景随着社会机械化进程的加快,高能量损伤致手外伤损伤严重程度和毁损程度不断增大,手外伤造成拇、手指缺损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损害。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再造拇、手指的方法丰富多样,对于不同程度缺损,有着不同的再造修复方式,但是,人们对再造指外形及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针对手部缺损的修复与再造,其术前术中的精准设计,还尚缺乏科学性、规范性,而更倾向于目测、个人经验、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针对拇手指缺损伴掌骨缺损以及手指近节以近的缺损的再造修复,虽然手术方式很多,但都难以达到功能和外形完美的理想程度。目的通过对正常成人手指长度、手指掌侧长度、手指骨长度及各掌指关节、第二足趾跖趾关节的相关解剖学测量,研究诸指标的正常范围及其相关性。为指导手的修复与再造制定相对标准的手术方案提供形态学基础,为手外科学提供解剖学数据。探讨应用携带跖骨的第二足趾骨、关节、肌腱等复合组织再造拇手指的手术方法及可行性,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1、对100位中国正常成人,年龄在19-35岁(男50,女50),直接测量法进行手指长度、手指掌侧长度的测量。按手部骨拍片技术要求,在同等条件下(投照方向、靶片距=100cm、电压=50kv、电流=100mA、曝光时间=0.15s等),拍摄合格的右手正位X线片,应用放大公式K=1+肢片距/焦肢距,放大率≈1.04%,测量手指骨各节长度。对34位中国正常成人,年龄在19-35岁(男17女17),行双侧手及足部64排螺旋CT扫描,扫描条件相同(电压120 kV,电流200 mA,扫描层厚2 mm,床速3 mm,螺距1.5∶1,重建间距2 mm等),常规扫描后采集图像,并将数据传输至计算机工作站进行重建。根据需要将CT三维成像旋转,可获得轴位、冠状位、矢状位的立体图像,直接测量掌指关节、跖趾关节相关数据。以上所测数据均用SP 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例拇、手指伴掌骨缺损患者。术前采集患者的双手及双足相关解剖学测量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均为择期手术,其中采用吻合血管的踇甲皮瓣与带跖骨的第二趾骨、关节、肌腱等复合组织组合再造拇指6例,采用携带跖骨的第二趾复合组织再造拇指1例,再造手指2例。分别采用两种方式处理跖趾关节:于跖趾关节附近处约0.5cm处截断跖骨头,跖骨头沿矢状面向前由背侧向跖侧翻转70°80o以重建掌指关节。针对儿童患者,采取了保留骨骺的关节内楔形截骨的方式,更利于儿童生长发育。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再造拇指的外形、两点分辨觉、对掌功能、掌指关节活动度、指骨愈合情况以及供区的外形、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1、测量及计算得出了男女右手各指长、各指节长度、掌指关节及右足第二跖趾关节最大值、最小值及均值和标准差。2、本组9例拇手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424个月。再造拇指7例外形与健侧相近,指端两点分辨觉1.0-1.5cm,对掌功能恢复满意,掌指关节活动度-10°50°,1例骨折不愈合,经过二期植骨修复后指骨愈合,两点辨别觉1.2cm,对掌功能恢复满意,掌指关节活动度屈曲最大可达50°,同时有适度背伸功能。再造手指2例,因肌腱粘连、疤痕挛缩等因素功能不佳且未经二次肌腱松解手术,其中1例骨折经二期植骨愈合,1例功能外形恢复可。供足功能及外形均恢复良好,无皮肤破溃,步行无疼痛、跛行。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16]:优4例,良4例,差1例。小结通过对正常成人手指及足趾多项解剖学数据的测量,统计分析了其正常范围及相关性,为临床上拇手指的再造与修复丰富了形态学基础,提供了理论支持。(1)针对拇手指伴掌骨的缺损及手指近节以近的缺损,采取携带跖骨的第二趾复合组织进行再造是可行的,不但解决了再造指指体过短问题,也改善了再造指掌指关节的功能。(2)采取保留骨骺的关节内楔形截骨的方式,在改善再造指功能的同时也最大程度保护了跖骨头的血运及跖骨骨骺,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