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笔下我党最有名最神秘的军事领导人是哪位开国大将?
1936年6月,美国著名记者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
1937年10月《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1938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361图书馆--wpsE29.tmp_.png">
在《西行漫记》中,斯诺写道:"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
徐海东,原名徐元清,1900年6月17日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夏店(今属大悟县)一个六代陶工之家。
红军初建时,徐海东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边打边学,用鲜血交"学费"。他从当队长起,直至当军长,都是在最前线指挥,身先士卒,带头冲杀,先后9次负伤,留下了17个窟窿——16个弹孔,一个刀痕。他的亲友有66人惨死敌人的屠刀下——从呀呀学语的儿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近亲27人,远亲39人。
1940年1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四支队司令员徐海东在作反扫荡报告时,突然口吐鲜血,昏倒桌旁。当时,每天都要行军打仗。他的病床是一副特制的大担架,担架上搭着一个篷,活像一间小房子。从此,他便开始了乘担架指挥作战的军旅生涯。
令人称奇的是,他闻战则喜,自言:作战为治病之良药。不战,则病发,精神恍惚;战,则病愈,精神焕发。每次大战之后,他倒头即睡,雷打不动,短者一天一夜,长者两至三日。睡着以后,部下们都是忧喜参半:既忧其醒,又忧其不醒。醒了之后,大家喜形于色,奔走相告。
361图书馆--wpsE49.tmp_.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