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一部典章制度选集。

1.jpg

该书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整体介绍

《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但因《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说。

《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可分为四类:

⑴记礼节条文,补他书所不备,如《曲礼》、《檀弓》、《玉藻》、《丧服小记》、《大传》、《少仪》、《杂记》、《丧大记》、《奔丧》、《投壶》等。

⑵阐述周礼的意义,如《曾子问》、《礼运》、《礼器》、《郊特牲》、《内则》、《学记》、《乐记》、《祭法》、《祭义》、《祭统》、《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儒行》、《大学》、《丧服四制》等。

⑶解释《仪礼》之专篇,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等。

⑷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如《王制》、《月令》、《文王世子》、《明堂位》等。[1]

分篇介绍

(1)《曲礼》上、下篇所载大多是周礼的一些微文小节,如言语、饮食、洒扫、应对、进退之法等,包括吉、凶、宾、军、嘉五礼的相关内容。

(2)《檀弓》上、下篇大多数是讨论丧礼的文字,基本是就事论事,互不关联,显得结构零散,其中一些章节,义理、文采俱佳。

(3)《王制》记载古代王者治理天下之制,包括封国、爵禄、职官、祭祀、丧葬、巡狩、刑法、养老、选拔官吏、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制度。

(4)《月令》按一年十二月,逐月记载每月的天象特征和天子所宜居处、车马、衣服、饮食及所当实行的政令等;《曾子问》记曾子与孔子之间有关丧礼及行吉礼时遭丧变故应如何处理的问答之辞。

(5)《曾子问》以孔子与曾子答问的方式,对丧制和丧服方面,作比较深入的特殊问题的讨论,以补仪礼之不备。

(6)《文王世子》讲述太子的教育问题及有关教育制度、人才选拔的办法等。

(7)《礼运》借孔子之口论述礼的发展演变和运用。

(8)《礼器》论述了制礼、行礼的原则和各种表现形式,并说行礼要与所用器物相称。

(9)《郊特牲》是一篇杂记诸礼和阐发礼义的文字,涉及较多的是祭祀礼。

(10)《内则》记述家庭内的礼则,如侍奉父母、孝敬公婆,兼及饮食制度等。

(11)《玉藻》记天子和诸侯的衣服、饮食、居处及其后、夫人、命妇的服制等。

(12)《明堂位》记述周公于明堂朝诸侯之位、周公的功勋及鲁国因周公可用虞夏殷周四代礼乐服器和职官等,多为鲁人自夸之语。

(13)《丧服小记》杂记丧服制度,偶及宗法制度和庙祭制度。

(14)《大传》杂记宗法制度,兼及祭法和服制。

(15)《少仪》类似《曲礼》,记琐碎细小的礼仪,如相见、宾主交接、洒扫、事君、侍食、问卜、御车等。

(16)《学记》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学制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篇中强调尊师重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触类旁通、师德师风、择师之道等。

(17)《乐记》是儒家关于乐论的经典性著作,论述了乐的产生和乐与礼、社会、人的关系以及乐对人类社会的作用等。

(18)《杂记》上、下篇杂记诸侯以下至士之丧事,可补《仪礼·丧服》、《士丧礼》之未备。

(19)《丧大记》是一篇杂记国君、大夫、士丧礼的文字。

(20)《祭法》记述祭祀的方法、对象、场所、原则及有关的祭祀制度、立社制度等。

(21)《祭义》记述怎样通过祭祀来体现孝道和遵守悌道以敬顺长上等。

(22)《祭统》从多方面来论述祭祀的意义,并记载了祭祀前应斋戒以及钟鼎铭文的性质、内容和意义等。

(23)《经解》记述经书、天子之德、霸王之器和隆礼的重要意义。

(24)《哀公问》全篇皆鲁哀公与孔子问答之辞,内容主要为问礼、问政等... ...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