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查理•芒格

投资界最神秘低调的大咖

杰出的投资思想家,伯克希尔的灵魂人物

51年年复合增长率19.2%的投资奇迹创造者

巴菲特的长子曾说,我爸是我认识的人中第二聪明的,查理•芒格第一。

本书通过对芒格本人、家人及密友长达三年的近距离了解访谈,重现了芒格从律师成长为具有深刻洞见的投资家的人生经历,展现了投资大师决策背后深刻思考的细节,值得我们细细揣摩。

作者简介:

珍妮特•洛尔

美国著名的财经记者和畅销书作家,之前的著作包括畅销书《本杰明•格雷厄姆谈价值投资》、《沃伦•巴菲特如是说》等。她的上百篇文章刊登在《新闻周刊》、《洛杉矶时报》等权威媒体上。

精彩书评:

壹:

听说芒格是好多年前听《冬吴相对论》,就知道是巴菲特的合伙人,做投资的,有是很厉害。深入了解是去年,我的一个合伙人深入提介绍了他的经历,然后又读到另一本书,也提到芒格。慢慢的,我对芒格的兴趣越来越大,陆续读了几本相关的书。

本书《查理·芒格传》是2016年下半年读书的念想之一,得知再版就立即入手,通宵读完,很有收获。与预期相符,在图书市场如此混乱的当下,这是个非常高的标准。

每个人最终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查理·芒格的爷爷是法官,父亲经营过报业,芒格自己则最早从事律师工作,参与成立的事务所口号是“只招收最好的人,建立最好的事务所”,连其女儿莫利·芒格都因为此前没有在《哈佛商业评论》有过工作经验而被拒之门外。门槛很高说明质量很不错,查理·芒格在作律师时业绩也不错,至今他的名字还在律所保留。

不过,查理·芒格最终还是选择进入投资领域,其实在经营律所时他自己就有实业生意和投资业务,与合伙人(当时还不是巴菲特)建立了投资机构。

后来,芒格与合伙人和平分手(就像夫妻一样,合适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而当时的巴菲特与格雷厄姆也分了,后者更愿意参与教学,很偶然的机会巴菲特与芒格见面并最后开始了超过半个世纪的合作——书上说他们从来没我争吵过。这个有多难,相信读者非常清楚。书里交待,其实巴菲特家族与芒格家族渊源很深。

芒格除了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二把手,自己也有独立投资机构运营。

每当有投资人问巴菲特,如果你死了我的钱怎么办?得到的回答是:“查理·芒格会接替我。”

书中详细讲述了芒格与巴菲特的合作还有就是伯克希尔一路走来的历程。从蓝筹印花诉讼引发的公司改制,再到所罗门公司的危机,后者因为管理层跟美国证监会说谎而让公司陷入麻烦,巴菲特不得不自己任董事会主席——就是以自己的信誉担宝,还好最后损失不大。其中处处可以看到芒格的影子。所罗门前高管虽然能力很强,但因为说谎还是得到了惩罚。

可以说始终保持自己的基本价值观,让其个人和公司都持续成长,从而让股东得到不错的回报。

每个人最终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公司其实也是,选对一次并不难,难的是始终保持自己的信念走到最后,能做到的实在太少了。

为人处事的学问与门道

书中并未深入提及芒格的信仰,但是对他的家族有比较全面的描述,基本上可以看出他是遵循传统基督教价值观念,以家庭为重,重视道德以及个人修养。书里讲了几个为人处事的点,相信对大家会很有启发。

1、不与不信任的人做生意

这跟当下国内的生意经相悖,大部分人认为只要有钱赚跟谁做生意都无所谓。但是我很赞同“不与不信任的人做生意”这条准则,说白就是没有互信就没有任何打交道的基础,双方随时可以互害(现在国内就这样),那只会给生意带来更大的风险。

永远不要跟一头猪摔跤,因为如果 你这么做了,双方都会变脏,但是猪乐其中。

2、诚实不欺地对待每个人

书里提到有个合伙人想兑现自己的部分权益,当时需要20万美元,找到芒格提出自己的要求。芒格说:“不,你那部分值30万。”只按期其实价值兑现,而不是对方需要多少。

另一次是收购一家公司,芒格坚持按合理的价格交易,而不是乘人之危。

3、只对两三次就够了

当被问及不会再有像可口可乐这样投资回报高的企业时,芒格的回答是:“只要做好两三次,就足够让你一家人都比重富有了。要做到这样的事怎么可能会很容易呢?”

长期等待,寻找正确的那几次机会——这可能就是投资的真谛。

4、交友需胜我,似我不如无

芒格本人很聪明,也经历过傲慢自大,书里记载在法学院,如果老师提问他会回答:“我还没看这个案子。但是你说下背景,我可以告诉你,我的看法。”呃……意识到个人的局限性之后,他再也没这么做过。

交友方面,他更喜欢那些已经离世的伟人多过活着的老师——多读书、终生学习。

5、吸取教训继续向前

芒格的初次婚姻以离婚结束,多年后他谈到此事时的看法是:一旦吸取了教育,就不会花很多时间的后悔过去所做的事情。我不会跟过往纠缠不清。我们虽然分手了,但婚姻为我们留下了好孩子。我想我的前妻 在一个不同的环境中更加快乐。

本书给我启发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多跟好人、好机构打交道”,书里提到喜诗糖果公司的趣闻,这家公司的制作车间里没有水管,意思是除了奶油不掺水。虽然高质量未必能保持公司走到最后,诚信的人最终也不见得有正向结果,但是与他们打交道省心、省事,更主要的是自己也有机会变得更好,翻译成时下流行语就是“No zuo no die”。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选择的买单并承担最终的后果。

贰:

在成功学领域,有两个明显的阵营。一是以《羊皮卷》、卡耐基为代表老鸡汤,他们反复讲述个人品质的重要性;二是以微信朋友圈各种“马云说”为代表的新鸡汤,传授的基本是如何对自己玩狠。至于哪种方法有效,我这辈子估计是没机会知道了。但我越来越相信“你能在公开场合找到的赚钱方法,都绝壁是无效的,鸡汤喝多了,还真以为天下有钱人都好抄吗?”

所以,我在读《查理·芒格传》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立志成为查理·芒格、巴菲特一样的富翁。这种玩笑不是随便开的。能够成为芒格的人,他绝不会三十岁才开始想起这件事的。我只想知道查理·芒格的成功学属于哪一类。我发现他还在重复一个我压根就不信的道理——“努力工作、为人诚实,如果你坚持这样做的话,你会得到一切”。

是这样吗?

忽悠小孩儿呢!某某某都三十好几了,老老实实上班,起早贪黑干活,人品也没什么问题,可还是个穷光蛋。这种现象,你怎么解释?

我继续读,慢慢地感觉到话里有话。人家说的是这么句话,但不是我理解的意思。也就是说,你该如何重新认识一些“常识”了。你不能老是“看山是山”。在《查理·芒格传》中,我同样看到了与我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东西,这种熟悉又陌生的东西,非常有意思。

比如,在道德经里,老子告诫他的追随者要学会见微知著,而查理则称之为“细节迷恋症”。

比如,查理·芒格说:“我非常喜欢“勤奋”这个单词,因为对我而言它就意味着你必须静下心来直到把问题解决。”

比如,查理·芒格说:“在军队里和当小律师时的打牌经验锻炼了我的经商技巧,你必须学会的是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及早认输,而如果有大牌在手,就要下重注,因为你不常拿到大牌。”

下面,重新回到查理·芒格所说的人格与财富的问题上来。

你所谓的好品质一文不值,这是正确的。是否相信这一点,似乎也变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准。类似的还有读书无用论等。我不会站在对立面反驳。我承认品质好坏、读书多少的确无所谓。我们头上不会有一个衡量品质好坏,读书多少的显示屏。这些往往是财富的结果,而不是财富的原因。你不会因为读书多,因为人格高尚而得到收入、变得富有。恰恰相反,你往往因为富有,而更加关注教育,也显得人格高尚。

你品质好,自然好。你品质一般,只要没妨碍别人,也没必要觉得丢人。人可以少些陶冶情操。多做些事,把做事当成一种品质就够了。你千万别拿提高修养当活儿干,也别拿读书当活干。这些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做抵押。

自觉人品好,可你还是穷光蛋。这应该没什么错,也不能说明财富与人格的函数关系有什么问题。同样是打牌、划船、读传记,查理·芒格看到了不同的东西。同样是扫地做饭,对你来说这是做家政,对出家人而言这是修行。我觉得这可能才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空谈品质,不能致富。相反,努力工作致富,也许本身就是一种品质。

最后模仿一下博尔赫斯式的傲慢:让别人去夸耀奇异的世界好了,我则要为我认识的常识而自诩。

叁: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学校教育通常让人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进化本能让人自以为是,宇宙幸运儿,但现实会告诉你每日一得,不疾而速是正道,芒格干脆就说: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及早认输,大牌在手就要下重注。这句话的另一个版本也出现在罗胖子的跨年演讲中。再延伸一下,当人有这样自大的错误认知时,遇到挫折又会怀疑人生。芒格的看法则是远离负面情绪,不要再回头。在投资中,很多人喜欢大量的做决策,结果效率低下,结果则被证明只会很糟糕。芒格则发现用四千万创造几十亿的财富,真正重大的决定并不多,不会超过每三年一次。这是对决策深思熟虑后的高效反馈,但是需要反复修炼所得到的耐心和果决。问:怎样以最好的方式得到你想要的?答:付出应有的努力,并实现你所希望。生命是一个箱子,试图让箱子变大的人最后会发现必须冲破箱子的四角才行。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