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而曾国藩也因为事功和修身齐家方面的成就广受国人推崇。毛泽东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政治家、思想家,一手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三个人都用自己的大智慧成就了辉煌人生。其实王阳明、曾国藩、毛泽东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一门最厉害的学问。这门学问,如果我们能学会一半,也必然能成就一生。这就是读书的大学问。

王阳明:

读书发明本心,养不动心

《传习录》上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

王阳明回答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王阳明说“晓得”是第一义,“记得”的第二义,二者有境界高下之分。因为记得只是你记住了书中的话,晓得则是你从自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这就是读书以发明本心。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

王阳明心学的读书法则就是,不苛求你记住,也不苛求你全部理解,圣贤所要求的是让你通过读书而使自己心体光明。读书的目的是培养自家心体。

王阳明时代,宁王造反,而他作为当地的最高官员负责平叛。当时,他的一个下属抱着一腔爱国热情想与宁王奋不顾身地作战时,王阳明问,兵法的要义是什么?这个下属答不上来,而王阳明随即讲了他的兵法要义,就是这八字真言。

后来有弟子问,老师您用兵如神,到底用的是哪家兵法?

王阳明一笑道:“兵法,我倒是读了很多。不过,我哪家兵法也没用,我只是学问纯粹,养得此心不动而已。此心不动,就可随机而动,在战场情况朦胧不明时,瞬间能发现问题所在,能做到这点,就可百战百胜。”“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意思是,他的心是空的,而对方或大形势一旦有什么动向,他可以瞬间觉察到对方的漏洞,随即做出决定,而这决定总是最好的决定。

但如何才能养成这种不动心,王阳明给出的答案是读书。王阳明举例说,自己喝和朱宸濠对战时处于劣势,他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他说了四次,那人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读书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读书纯笃的功劳。

曾国藩

读书放大格局,改变气质

曾国藩的读书极专,并且一直坚持读书,对自己提出读一不二的要求,一书不点完,断不看他书。读书时“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每日读史十页”终身不断……

他的这种读书习惯也影响了他的做人与做事,养成了他做事情坚持到底、持之以恒的一种品格。读书不能这本书看看,看了一点又被另一本书吸引,又去看另外一本书,如弟子规所言: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博阅而不深,只能得其皮毛而失却其本质,知其形而忽其实,懂其表而不识其内涵。

曾国藩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善于读书,深得要领,曾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其见解可谓精辟之极。曾国藩读书注重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他很重视作读书笔记,除经史外,常随手摘记,使得他的读书精深有用。曾国藩曾说:“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曾国藩喜欢读史,曾写成《历代大事记》数卷,以此作为重要的读书方法。

曾国藩的读书特点可以总结为:

日课有程,持之以恒;

博求约守,不拘门户;

提要钩玄,善于概括;

挈长补短,与时变化。

毛泽东

读书要打破禁区,把书读薄

没人能统计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包括他的图书报刊秘书逄先知。他的阅读范围,从历史、哲学到自然科学、军事,无所不包。1976年,从9月7日到8日下午,弥留之际的毛泽东仍坚持看文件、看书。他最后阅读的一部书是《容斋随笔》。

毛泽东读书的方法充满颠覆性。他把水浒当政治书看,把红楼当历史书看。“毛泽东读书最没有禁区”。当时在人民出版社工作的沈昌文回忆说,毛泽东经常批条子,让下面的人帮他找书。

“读书的方法无非两条,第一条要学会用联系的方法看书中的人物、事件;第二条要学会当评论员”。毛泽东读书有一个习惯,喜欢在书上勾画,写批注。

《资治通鉴》是毛泽东的床头书之一,他读了十七遍,得出“秀才说得多,做得少以及谁也看不起谁的通病”的结论,这就是要把书读薄。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