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伤寒论讲义:<医学衷中参西录>第7期》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临床专著,它以六经辨证为其特色;以外感热病为基本内容,同时亦可指导对多种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张锡纯伤寒论讲义:<医学衷中参西录>第7期》理论及临床价值甚高,古今中外之研习者,代有贤人,且互有发明创造。因而今日以之作为中医教材,是突出中医特色,发扬中医学术之必需。

编辑推荐

《张锡纯伤寒论讲义:<医学衷中参西录>第7期》主要针对《伤寒论》进行具体分析,讲解,对医学工作者有较强的指导性。

作者简介

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张锡纯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中国近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家、思想家、教育家,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成为继《伤寒论》以来最受医者欢迎的中医经典著作之一,被称为“医学中第一可法之书”,而张锡纯先生也被称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

张锡纯先世原籍山东诸城,明初迁居直隶(今河北省)盐山边务里,遂为盐山人。家道小康,少时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因其家训教子孙宜_训蒙兼习医而益世润身,遂在读书之暇随父习医。

这期间其中医水平不断提高,常为人疏方看病,教学时文医兼授,弟子中日后有多人以医为业。1885年,他治愈邑中名医高鲁轩、毛仙阁束手的危重症,颇受二人称道,自此应诊几无虚日。然而,1911年前,仍以训蒙、教书为职业。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内。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1928年春,张氏携眷至天津,援徒并开业行医。组织中西汇通医社,传播学术。

张锡纯主张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而他在临床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疗效卓绝,屡起沉疴危证,为医界公认的一代名医。

目录

放鱼诗(并序)

自咏

题先师张寿甫先生遗像

王序

高序

《衷中参西录》第七期题咏六首

林序

张序

刘序

孙序

题词

题记

《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七期第一卷

六经总论

太阳病

太阳病桂枝汤证

太阳病麻黄汤证

太阳温病麻杏甘石汤证

太阳病大青龙汤证

太阳病小青龙汤证

太阳病旋覆代赭石汤证

太阳病大陷胸汤证

太阳病小陷胸汤证

太阳病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太阳病附子泻心汤证

太阳病炙甘草汤证

太阳病桃核承气汤证

《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七期第二卷

太阳、阳明合病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证

阳明病

阳明病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深研白虎汤之功用

续申白虎加人参汤之功用

阳明病三承气汤证

阳明病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诸发黄证

阳明病猪苓汤证

阳明病四逆汤证

《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七期第三卷

少阳病

少阳病提纲及汗吐下三禁

论小柴胡汤证

论大柴胡汤证

少阳篇三阳合病之治法

太阴病

太阴病提纲及意义

太阴病桂枝汤证

太阴病宜四逆辈诸寒证

太阴病坏证桂枝加芍药汤及桂枝加大黄汤证

《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七期第四卷

少阴病

少阴病提纲及意义

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少阴病黄连阿胶汤证

少阴病当灸及附子汤证

少阴病桃花汤证

少阴病吴茱萸汤证

少阴病苦酒汤证

少阴病白通汤证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少阴病真武汤证

少阴病通脉四逆汤证

少阴病大承气汤证

厥阴病

厥阴病提纲及意义

厥阴病乌梅丸证

厥阴病白虎汤证

厥阴病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厥阴病白头翁汤证

不分经

不分经之病烧棍散证、理中丸证、竹叶石膏汤证

附:温病遗方

太阳经

附录:伤寒温病讨论记(《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五卷)

论伤寒脉紧及用麻黄汤之变通法

论大青龙汤中之麻黄当以薄荷代之

用小青龙汤治外感痰喘之经过及变通之法

论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之用法

论大承气汤厚朴分量似差及变通法

《伤寒论》大承气汤病脉迟之研究及脉不迟转数者之变通下法

论《伤寒论》大柴胡汤原当有大黄无枳实

答徐韵英“阳旦汤”之商榷

论少阴伤寒病有寒有热之原因及无论凉热脉皆微细之原因

《伤寒论》少阴篇“桃花汤”是治少阴寒痢非治少阴热痢解

答人问《伤寒论》以六经分篇、未言手经足经,及后世论温病者言“人手经不入足经”且谓“温病不宜发汗”之义

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解

《伤寒论》中有治温病初得方用时宜稍变通说

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

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

答徐韵英读《伤寒论》质疑四则

答王景文问《神州医药学报》何以用“真武汤”治其热日夜无休止立效

论吴又可“达原饮”不可以治温病

论吴氏《温病条辨》二甲复脉、三甲复脉二汤

……

附录:后人搜录张锡纯遗稿

文摘

论温病之开端,亦冠以太阳病三字者,因温病亦必自太阳(此是足太阳非手太阳,彼谓温病入手经不入足经者,果何所据也)入也。然其化热最速,不过数小时即侵入阳明。是以不觉恶寒转发热而渴也。治之者不知其为温病,而误以热药发之,竟至汗出不解而转增其灼热。则即此不受热药之发表,可确定其名为风温矣。其脉阴阳俱浮者,象风之飘扬也;自汗出者,热随浮脉外透也;身重者,身体经热酸软也;多眠睡者,精神经热昏沉也;语言难出者,上焦有热而舌肿胀也。

按:风温之外,又有湿温病与伏气化热温病。而提纲中止论风温者,因湿温及伏气化热之温病,其病之起点亦恒为风所激《发,故皆可以风温统之也。

又按:提纲中论风温之病状,详矣。而提纲之后,未列治法,后世以为憾事。及反复详细推之,乃知《伤寒论》中原有治温病之方。特因全书散佚,后经叔和编辑而错简在后耳。尝观其第六十二节云: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今取此节与温病提纲对观:则此节之所谓发汗后,即提纲之所谓若发汗也;此节之所谓喘,即提纲之所谓息必鼾也;由口息而喘者,由鼻息即鼾矣。此节之所谓无大热,即提纲之所谓身灼热也。盖其灼热犹在外表,心中仍无大热也。将此节之文与温病提纲一一比较,皆若合符节。

夫中风、伤寒、温病特立三大提纲,已并列于篇首。至其后,则于治中风、治伤寒之方首仍加提纲。以彼例此,确知此节之文原为温病之方,另加提纲无疑。即麻杏甘石汤为治温病之方无疑也。盖当仲景时,人之治温病者,犹混温病于中风、伤寒之中。于病初得时,未细审其发热不恶寒,而以温热之药发之,是以汗后不解。或见其发热不恶寒,误认为病已传里,而竟以药下之,是以百六十三节,又有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云云。所稍异者,一在汗后,一在下后。仲景恐人见其汗出再误认为桂枝证,故切戒其不可更行桂枝汤,而宜治以麻杏甘石汤。盖伤寒定例:凡各经病证误服他药后,其原病犹在者,仍可投以正治之原方,是以百零三节云,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小柴胡汤。以此例彼,知麻杏甘石汤为救温病误治之方,实即治温病初得之主方。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